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查看走势模式 > 新闻动态 >

小儿遗尿用鸡䏶胵散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9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33

《幼幼新书》为宋代刘昉所撰儿科专著,其中“遗尿第五”篇引《巢氏病源》云:“遗尿者,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。”强调肾与膀胱相表里,若膀胱虚冷、肾气不固,则水液失约而遗尿。书中所载 “鸡䏶胵散”(鸡䏶胵六具炙黄、桑螵蛸三分、甘草一分、黄芪半两、牡蛎半两烧粉),即针对此病机而立,为后世治疗遗尿的经典方。

图片

  鸡䏶胵即鸡内金,《本草纲目》载其“治小便频遗”,配伍桑螵蛸固精缩尿,黄芪补气升阳,牡蛎敛阴止遗,甘草调和诸药,全方共奏温肾固脬之效。  鸡䏶胵散病案举例与方义分析医案:7岁男童,遗尿每晚2~3次,面色苍白,手足不温,食欲不振,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辨证属脾肾阳虚、膀胱失约,予鸡䏶胵散化裁:  方剂组成:炙鸡内金9g,桑螵蛸6g,炙黄芪12g,煅牡蛎15g,炙甘草3g,加炮姜3g、益智仁6g以温脾肾。  使用方法:水煎分3次服,连用14剂。  疗效:服药7剂后遗尿减至每周2次;14剂后偶发1次,手足转温。继以原方去炮姜,加山药15g健脾固本,随访3月未复发。  方义解析  牡蛎:煅用收敛固涩,《本草纲目》载其治“小便数多”,现代研究证实其钙盐可降低膀胱兴奋性;  桑螵蛸配鸡内金:前者补肾缩尿,后者消积化滞,防补药壅滞;  黄芪:补气升提,助膀胱气化,实验证实可改善括约肌功能。  历代遗尿方剂演变与用药特色  从汉唐至宋代,遗尿治法从单方验方向复方发展,核心不离“温肾固涩”,兼调心脾。  1. 唐代《千金方》——清热利湿兼补气  如:瞿麦龙胆丸(《千金方》原方)  组成:瞿麦、龙胆草、皂荚、桂心、石韦各半两,鸡肠草、人参各一两,车前子一两六铢。  用法:蜜丸如小豆大,饭后服5丸,渐增至7丸。  方义解读:  瞿麦+龙胆草:清利下焦湿热,治尿黄烦热;  人参+桂心:补气温阳,助膀胱气化;  鸡肠草+车前子:专治遗尿,《本草拾遗》载鸡肠草“主遗尿”。   烧鸡肠散:“浆水服方寸匕”,取“以形补形”之意,为动物药治遗尿之先例。  2. 宋代《圣惠方》——分型论治雏形  牡蛎散(牡蛎、龙骨、麦冬):治“体瘦心烦不欲食”,阴虚者加麦冬养阴;  白术散(白术、牡蛎、土瓜根):治“足寒”,侧重温脾化湿。  3. 外治与灸法《外台》用灶墨纳尿道:炭类吸附收敛;   《千金》灸脐下二寸半(石门穴)或大敦穴:温通下焦阳气。  牡蛎在遗尿治疗中的特殊地位牡蛎为历代治遗尿高频用药,其应用特点如下:  1. 炮制:多煅烧为粉,增强收敛之性(《伤寒论》风引汤、白术散均煅用);  2. 配伍:   配桑螵蛸:增强固脬缩尿(《圣惠方》);  配龙骨:安神定志,治惊恐致遗(《金匮要略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);  3. 机理:黄煌指出,牡蛎主治“胸胁痞硬而动悸”,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,缓解膀胱逼尿肌痉挛。   从《幼幼新书》鸡䏶胵散到历代分型方剂,中医治遗尿始终以“肾膀胱虚冷”为核心,兼顾心脾失调。牡蛎作为固涩要药,其煅用增效、配伍活用的经验,至今仍指导临床。然遗尿有寒热虚实之别,临证需辨病因(如惊恐、湿热)、察体质(如瘦人阴虚、肥人痰湿),方能效如桴鼓。  案例启示:现代儿童遗尿常与情志相关,可参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(疏肝安神)或栝楼牡蛎散(养阴清热)化裁,展现古方新用之妙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